新闻网讯(记者 李胜杰/文 刘健/摄)近日,从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传来好消息,由我校农学院李志新教授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主持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通过了审定,这是我校农科组建以来(包括原湖北农学院)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的李志新,原本的研究方向是小麦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到学校工作后,基于人才培养需要,他需要承担《水稻育种学》的教学工作,于是他开始转攻水稻育种。从此,李志新带领团队成员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开拓水稻育种科研事业。

“春两优长70”育种期间,每年七八月的中午11点到12点,正是气温最高时,也是水稻开花最旺盛时期,这个时间段,李志新一直顶着太阳的暴晒,忙碌于田间,观察、记载、鉴定、选育。每年冬天,他又要奔赴海南陵水基地进行南繁,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一直乐于与水稻为伴。

坚韧与执着迎来了收获。据介绍,“春两优长70”是由学校选育的恢复系“长恢70”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共同选育的不育系“春6S”组配而成。全过程要经过亲本的选育、组合的配制和筛选、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阶段,历时十二年才最终选育出该迟熟中籼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具有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米质达到了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与对照组相比,增产7.65%以上,是高产品种,适宜长江中下游等大部分稻区种植。


在9月9日下午举行的品种现场观摩及转让仪式上,与会专家给予了该品种高度评价。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杨朝新高兴地说:“这个新品种的选育,既是长江大学的骄傲,也是湖北省的骄傲。”安徽荃银高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现场与学校签订了品种转让合同,合同金额不低于200万元。公司总经理韩修明明确表示,将把“春两优长70”作为该公司重点推广的水稻品种之一,未来2到3年预计推广种子100万公斤以上。

校长冯征高度肯定了该研究团队取得的成绩,认为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希望该团队再接再厉,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